青春獻給黨 奮斗正當時
尊敬的老師們、親愛的同學們:大家上午好!
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關于“隱姓埋名”的青春故事。這個故事的主人公,是讓中國挺起核盾牌的英雄——鄧稼先。
1950年,26歲的鄧稼先獲得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,僅用9天便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。臨行前,他在寫給同窗的信中留下一句話:“將來祖國需要什么,我就做什么。”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,卻成了他用一生踐行的誓言。
1958年,34歲的鄧稼先接到一項絕密任務——研制中國自己的原子彈。他平靜地對妻子說:“我要調動工作了,今后不能照顧家。”從此,他的名字從所有學術刊物上消失,連妻子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。在西北荒漠的試驗場,他和一群平均年齡28歲的青年科研人員,用算盤、手搖計算機和鋼筆,在漫天風沙中計算著關乎國家命運的數據。一次核試驗失敗,他冒著致命輻射沖進現(xiàn)場,用手撿起彈體碎片,只為了確認關鍵參數。后來醫(yī)生在他的尿液里檢測出超量放射性物質,他卻笑著說:“做好了這件事,我這一生就值得了。”
1986年,62歲的鄧稼先因癌癥晚期住院。在生命的最后時刻,他強忍病痛寫下《未來十年中國核武器發(fā)展建議書》。當國家授予他“兩彈一星功勛獎章”時,他已虛弱到無法站立,卻仍堅定地說:“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……”這份臨終囑托,是一個共產黨員對青春信仰的最終答卷。
同學們,鄧稼先的故事或許沒有硝煙彌漫的戰(zhàn)場,卻藏著比刀劍更震撼人心的力量。他放棄學術光環(huán)時,正值青春年華;他在沙漠中堅守時,正是奮斗當時。
今天,我們的奮斗或許不再需要隱姓埋名,但同樣需要迎難而上:
在教室,我們可以像鄧稼先推導公式時那樣專注,解好每一道題;
在實驗室,我們可以傳承“手搖計算機精神”,用創(chuàng)新打破技術壁壘;
在運動場,我們可以用永不言棄的拼搏,錘煉強國有我的體魄;
在平凡的每一天,我們可以用一次主動撿起垃圾的自覺、一次幫助同學的善意、一次面對失敗時的堅持,詮釋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。
我們課本上的知識點是先烈們的一生,而他們的一生,是我們應該銘記的歷史。同學們, 愿你們用心靈緬懷先烈,用行動踐行使命,用努力丈量未來。